很多人瞧不起二道贩子
很多人设计商业模式,扬言就是要干掉二道贩子
很多人提起二道贩子,就咬牙切齿
二道贩子招谁惹谁了?中国为什么有二道贩子?他们的未来会怎么样?
谁是二道贩子
当产地的农产品即将成熟的时候,客商们开始聚集。他们入住在乡镇便宜的小旅馆,吃饭在街角的夫妻老婆店,交头接耳,获知今年的出货行情。
二道贩子,又名“掮客”“经纪人”,他打交道的是土地上劳作的农民,他的背后是整个农产品的批发流通市场。市场太大,农民太小,所以二道贩子就是市场生出来的触角,把农民手上的农产品,变成初级商品。
商品之所以是商品,至少需要筛选、分级、包装,这些基本都是在二道贩子的手上,或者在他们的监督下完成
▼农民在贩子的指导下,完成加工过程
市场是个博弈的地方,价格太高了买的人就少了,价格低了买的人就多了,市场通过价格调整买卖双方的力量,达到最终的平衡。基地供应商的价格往往比二道贩子的高,因为基地的成本是固定的,而二道贩子取的是大市场中的 解。
二道贩子为什么讨人厌?
新兴经济都想干掉二道贩子,是因为觉得他们就是寄生在农民身上的蚂蟥,不干事光吸人血。
农民种得很辛苦,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二道贩子只是买和卖,中间倒一倒手,却赚得比农民还多;碰上了滞销的年份,二道贩子还联合起来欺负农民,不收货直到农产品跌破成本价;农民有风险,二道贩子没风险。
大家设想的理想场景是这样的:没有二道贩子该有多好,消费者可以直接买到农民的产品,消费者获益,农民获益。于是就有农超对接这样的产物,但事实上最终基本都失败了。
▼关于农超对接,大家可以在评论谈你的看法
干掉二道贩子!?
二道贩子其实就是传统农业的供应链,说供应链,好像听起来高大上得多,所以大家讨厌二道贩子,但不讨厌供应链。
二道贩子在传统市场起到的货品集中,初级商品化,以及物流等服务,不就是供应链吗?没有供应链,农民的产品自己吃都没有问题,但是要经过市场流通,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二道贩子≠没有价值,很多号称要干掉二道贩子的人,自己本身可能就是 的二道贩子。二道贩子的存在与否,在于他是否起到足够的价值。
一个国家农业的强大,是因为二道贩子的强大
很显然,大家对二道贩子的厌弃,源自于他们的工作过于初级,而当下的市场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比如——
可否提供糖度统一的橙子;
可否提供消费者买了就能吃的猕猴桃和芒果(后熟型水果)
可否在到达消费者嘴边之前,水分不要散失
或许一个国家农业的强大,不单单是农业人的强大,更是因为二道贩子的强大!
是他们,让一颗车厘子在海上漂流整整一个月,到你的嘴边依然像是刚刚采摘了一样;是他们,把新西兰的猕猴桃农场都整合起来,统一加工,统一出口,统一品牌,统一定价;是他们,让一颗荔枝产自中国的荔枝,通过各种环节的检验检疫,最终摆在日本的便利店内论颗零售。
一颗褚橙,是把种植和二道贩子的活都干了,才能有今年的品牌;而国内的很多基地,只看前者,不顾后者。
▼褚橙的分选、加工、保装并不比国际水平差
给二道贩子拍砖,给二道贩子鼓劲
前几天,新农堂承办的新疆巴楚留香瓜发布会上,有一位企业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我是做猕猴桃供应链的龙头企业,但是我发现销售渠道来产地,都喜欢直接去跟农户采购,而不是跟我这样的企业合作”
我觉得原因是:“要么就是他们不够专业,要么就是你不够专业;如果是他们不够专业,吃过亏之后他们自然会来找你;如果是你不够专业,那就怨不得他们”
以商品的角度看农产品,我们的产后加工、流通已成短板,甚至比我们的种植生产更落后于当下的市场需求。
所谓的滞销,或者说绿色农产品缺乏销路, 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不是没有需求,或者是没有供应,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服务能力不对称问题。中国有 的市场和最有潜力的供应,但缺乏与之配套的供应链服务能力。或许二道贩子需要一次重生,才能获得这样的竞争力。
一个只有生产的中国,只能称之为农业大国,不能成为农业强国。
(本文作者钟文彬,由新农堂原创首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