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猕猴桃 >> 猕猴桃吃法 >> 以系统的眼光看待猕猴桃果实病害
软腐病有哪些典型症状?在发现的各类异常中,下图是典型的软腐(也常被称为熟腐)病症状,往下用近些可丰乡田收集的一些素材直观表现该病害的症状,而不多作文字赘述。
软腐病的病原菌是什么?从哪来?软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是葡萄座腔菌,该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4度,低于10度则不能生长发育(但并不死亡)。果园内猕猴桃枯枝及周围各种树木枯枝和树桩,都是病菌的越冬场所和侵染来源,春季其上产生大量的子囊腔和子囊孢子。凡是田间卫生差、冬季清园不彻底、周围树木管理不当的果园,都有不可忽视的病害风险。冬季受冻,挂果过多,排水不良,地势低洼,土壤瘠薄,肥水不足,偏施氮肥,树势衰弱,伤口多等等,易导致枝条干枯、死亡,给病菌提供了栖息场所,为以后侵染果实提供了方便。病菌是什么时候侵染果实的?该如何预防?国内有很多专家说软腐病病菌从猕猴桃花或幼果侵入,并在果实内部潜伏侵染,直至果实后熟期才表现症状。但据新西兰一些资料介绍,葡萄座腔菌似乎在大自然中时有时无琢磨不透,它侵染的时间也还不得而知。即便如此,在果实开花期、花瓣脱落阶段(即谢花期)及采收前喷施二 类杀菌剂如异菌脲、 菌核利等,是降低采后熟腐病风险有效的、直接的化学防控措施,其中以采前的那道药最为关键。另外,对其他病害如灰霉病的有效控制,可降低贮藏期间的 释放量,进而延长贮藏期和出库后的货架期,最终果实的正常慢慢软熟可大大降低熟腐病的发生。还有就是,果实在采收、运输、分选包装过程中造成的机械损伤,虽然不会直接引起熟腐病病菌的伤口侵入,但伤 的产生并发挥催熟作用及其他一些未明的果实生理生化改变,会增加熟腐病的发生可能。所以,避免熟腐病 的做法是,在之前直接化学防控的基础上,还要预防好猕猴桃的其他果实病害,采摘环节轻拿轻放,分选包装小心谨慎,将对果实的损伤控制在最小程度,保证果实不提前软熟。
2、采后出现的病害,除了难得一见的青霉病,其他都是采前侵染所致采后病害在冷藏环境中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很小在采后常见的病害中,灰霉病(典型表现为蒂腐)是少有的能在低温环境中慢慢发病的病害,其他多是出库后才可见明显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病菌是在冷库中侵染或交叉感染的。病菌(病原体)、猕猴桃果实(寄主)和环境条件是猕猴桃果实病害发生发展的3个基本要素,病菌和猕猴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的,这3要素缺一则不能形成侵染。我们的冷藏处理,恰恰破坏了病菌的侵染环境条件(高温高湿),所以病害在冷库的交叉感染是一种不必要的担心。但病、健果实同处一筐或一库,并非没有风险,因为病果呼吸加剧, 释放量大,会对周边健康果实的贮藏期及之后的货架期造成负面影响。
3、关于田间病害感染的范围和蔓延在大自然中,到处都存在对植物有害的病菌,猕猴桃园也不例外,尤其是卫生程度低的果园,可能危害猕猴桃果实的病菌(侵染源)大量存在,种类多、数量大。其实危害猕猴桃的病菌并非只存在于猕猴桃园,如严重危害采后猕猴桃果实的病害之一灰霉病,它的病原灰葡萄孢菌寄主广泛,它是引起多种已知植物灰霉病的重要病原真菌。但病菌的存在并不就意味着所有果实都已被侵染,可是如之开篇之初提到的熟腐病,即使田间侵染了也看不出来,这就给侵染风险的评估造成了困难。所以可丰乡田提倡“与其事后依果溯前因,莫若事前究因避后果”,也就是假设风险的存在,把该做的都做到位,采后的题就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也会轻很多。
正题是田间病害感染的范围和蔓延,存在病菌,条件(环境条件、植株条件)合适,猕猴桃肯定会遭受侵染的。对于范围和蔓延这个问题,植保专业上有个术语叫经济阈值,它是病害合理防治时机的一种病害密度指标,即病害的某一密度(病情),病害达此密度时应该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病害种群密度增加而达到经济损害水平。这是理论,实际该如何界定该阈值,即何时该用药,那是经验。
上面谈的都是传统的对病害的直接防控,但可丰乡田建议应更倾向于从根源上杜绝问题的发生,即从营养入手,从土壤入手避免病害的发生。如今专业划分极细,土壤营养和植物保护早就被划分开,但在现实生产中,土壤与植物营养、营养与植物病害关系极为密切。
(本节借鉴采纳广东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陈能场研究员的观点)此外,土壤营养丰富,生态恢复后,会繁殖大量的有益菌,这些有益菌一旦形成优势种群,就能抑制有害病菌的发生、发展与蔓延。4、对虫害的防控有助于降低病害风险5、关于机械损伤果子本身无伤病害,在冷库贮藏中也会有伤病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果实之间的挤压或果框变形形成勒痕。这些采后的次生伤病害对生产来说基本可以忽略,而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入库前我们肉眼判断不出来的损伤,如急剧的震荡、超过一定高度的跌落、轻微的碰撞、若隐若现的划痕等等,这些果子进库后处理,必定跟先前的判若天地。
6、总结猕猴桃在采收后,由于离开了母体植株,水分、矿质及有机物的输入均已停止。采后只能保持质量或延缓质量劣变,不能改善或重新创造更好的质量。
果实贮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收后的处理措施、贮藏环境条件及管理水平,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条件下,再加上科学的管理,就有可能保持果实良好的商品质量,使贮藏期和货架期得以延长,损耗率降低。但是,要保持果实的质量与贮藏性,仅仅依靠采收后的技术措施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因为果实的质量状况、生理特性及其贮藏性等是在田间变化多端的生长发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生态条件、农技措施等采前诸多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对果实的商品质量与贮藏性产生影响。因此,为了保持果实良好的商品质量,提高贮藏效果,既要重视采后贮藏运输中的各个技术环节,同时也要对影响其生长发育的采前诸多因素予以足够地重视。
也就是说,猕猴桃的贮藏保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延长果实的采后贮藏寿命,既需要有完善的采后处理技术和贮运条件外,也需充分考虑采前因素和采收过程对果实的影响:我们都很清楚地知道,果子从树上摘下来之后,它的品质只能被保持而不能被重新创造,所以采前要确保生产健康优质的耐贮运果实产品,比如说营养元素均衡、没有受病原菌侵染、干物质积累充足等,这是成功贮藏的基础。采收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避免机械损伤,当然,采摘、转运过程中一点损伤都没有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求做的是要把损伤控制到最小程度,这是减少采后损失的前提。即使是震荡和跌落,也会引起果实的生理混乱。
采后贮藏运输期间,我们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并为果实创造 的环境条件,如温湿度、气体成分、卫生等使果子 限度地消耗自身能量,维持正常健康的生命活动过程,这是保持采后品质、延长采后寿命的关键。
点击以下链接阅读本号更多精彩内容:对猕猴桃灰霉病的最纵深剖析
菌核病,猕猴桃果实的三大病害之一
大果型野生猕猴桃入选农作物十大优异种质资源
氯吡脲,所谓的膨大剂,我国猕猴桃产业之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