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

科创她力量顾不上防晒的猕猴桃专家

发布时间:2024/5/4 10:41:12   

编者按:

抬眼遥望,人类科技文明的璀璨星河中,一个个女性的名字闪闪发光。

3月8日国际妇女节是女性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一声号角。以此为契机,我们在栏目里记录了贵州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部分成员的精彩故事。

在故事里,她们关心历史,也关心日新月异的未来;她们坚毅勇敢,在生活中浸润了温柔的力量。

她们的角色,从不被定义;她们的故事,永远值得讲述。

3月8日,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苇洁正在完善资料,准备在6月发布与猕猴桃花粉制备以及枝芽管理相关的两项标准。“这是我们团队10年来完成的10余项省市级科研项目的积累。”说起这两项技术标准,李苇洁满是骄傲。

李苇洁记录猕猴桃的生长情况

年,李苇洁从贵州大学森林培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贵州省科学院从事石漠化生态治理研究。李苇洁带领团队在白刺花种子硬实处理、石漠化困难立地造林、定地养蜂等方面取得创新与技术突破,形成白刺花养蜂产业链,并获得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年,贵州科学院组织调研六盘水市水城猕猴桃产业。调研过程中,李苇洁发现,水城红心猕猴桃风味独特,很受市场欢迎。但由于种植面积小、种植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科技支撑等,产量一直没有提高。由此,李苇洁萌生了将研究方向转向猕猴桃的想法。

和学生讨论猕猴桃种植技术

猕猴桃的科研之路,李苇洁一走又是12年。

12年里,李苇洁每个月都会驱车去水城区的猕猴桃果园,观察当地的猕猴桃种植情况,风雨无阻。

“一般天还没亮我就出发,到了基地之后中午也不休息,想抓紧时间干活。”有时候,李苇洁到家已过了凌晨12点,女儿早已入睡。但一想到第二天早上能和家人一起吃上热腾腾的早餐,她还是感到很幸福,“一天的忙碌奔波都值得”。

12年来,李苇洁在水城区建立起贵州首个猕猴桃产学研基地,带领团队先后解决水城猕猴桃枝芽管理、花果管控等技术,制定4套技术标准,实现亩产从公斤提高到公斤、商品果率从65%提高到85%。

猕猴桃产学研基地一隅

光有科研成果还不够,把成果转化为老百姓可用的技术才是科研人的价值所在。年起,李苇洁在水城区担任科技特派员,对口服务米箩镇俄戛村。当时,俄戛村全村余户村民大多都种植玉米和辣椒。为了让农户脱贫增收,李苇洁把猕猴桃的种植技术带到农户家门口。

“我们把农户召集到基地进行集中培训,每个关键的环节开展实训和入园指导。通过编制明白纸,发放技术资料等,把愿意学技术的农户培养为二传手,帮助他们发展猕猴桃庭院经济。”通过科学种植猕猴桃,俄戛村户年均收入从原来的元增加到元,还注册了“猕开颜笑”品牌商标,猕猴桃成为全村致富的“金果果”。

李苇洁给农户培训猕猴桃种植技术

年,贵州省唯一一个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在猕猴桃产学研基地应运而生,收集保存余份种质资源,李苇洁有个大胆的设想:选育贵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心猕猴桃品种。“现在,贵州种植的红心猕猴桃都不是本土品种。选育出适宜在贵州种植的高产优质猕猴桃新品种,能促进贵州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李苇洁说。

除了陪伴家人的时间总是不够之外,在科研的路上,李苇洁还有两个烦恼。

一个是科研的不确定性。“做科研就是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永远在不断探索,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必须坚定信念,一直往前。”

“还有一个烦恼就是防晒。我这人性格大大咧咧的,在田间地头工作起来也顾不上做防晒。你看,都晒成什么样了。”李苇洁指着手背黝黑的皮肤,打趣地笑着。

本网记者:熊茜雯

一审:罗亚楠

二审:李柏杉

三审:李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yinsitanwj.com/mhtcf/283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