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猕猴桃 >> 猕猴桃吃法 >> 六枝特区龙河镇猕猴桃基地的幸福密码天眼
初秋时节,走进六枝特区龙河镇陇木村,漫山遍野的猕猴桃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基地里,猕猴桃果香飘逸,村子里,村民的日子香甜。
农民吃上技术饭,幸福稳当当
“我们13个技术员都是拿年薪,一年两万多元,加班工资另算。”基地技术员龙家文眉开眼笑地介绍。
龙家文家住河沟村民组,自基地开工建设,他就一直在基地务工,而且学到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年,六盘水市林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陇木猕猴桃基地建设初期,从四川高薪聘请技术员,手把手教龙家文等13位技术员育苗、嫁接、剪枝、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猕猴桃种植技术,经过参加各级举办的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班和实际操作的锤炼,他们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成了基地里杠杠的猕猴桃种植“土专家”。
基地把13个技术员分配到13个工区,负责各项生产劳动管理。在各自的工区里,他们又把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务工村民。经过这些年来的耳濡目染和磨合,村民们都能熟练地干好每一道工序。
曾有种植猕猴桃的老板高薪聘请龙家文搞管理,被他婉拒。他说,开门就上班,且父亲母亲年事已高,需要照顾,孙子还小,需要看管,而且在基地也收入不薄。
龙家文家位于基地里,一栋两层楼房,门前茂林修竹,溪水潺潺流淌,鸟语啁啾,房子被猕猴桃基地围绕,环境清幽。院子里,龙家文的妻子左金兰一边拧开自来水洗菜,一边诉说着她家的幸福生活,眼角眉梢全是喜悦。
另一处,基地产业路边,一栋四层的“小别墅”,刚刚装修完毕。主人王礼华正在天井里悠闲地抽着叶子烟,享受着宁静的田园生活。
王礼华也是基地的技术员,这段时间,猕猴桃即将成熟,他每天晚上的任务就是看守猕猴桃,一个晚上元。平时,妻子在基地点天工,每月元左右。在基地务工,他和妻子的年收入超过元。
王礼华说,他家土地4亩多,猕猴桃基地没有进驻前,收成最好的时候也只有来斤水稻,除去种子钱、肥料钱,还不算劳力费,一年辛苦下来,一家8口人连吃饭都不够。现在每年除了打工收入外,每年还领元土地流转金,日子越过越好了。
家庭关系得改善,邻里更和睦
产业活水的注入,让陇木村周边的村民户户有事干,人人有收入。出不了远门的,在基地就近务工,干得舒心。在外务工的,少了对家里老幼的牵肠挂肚,干得放心。
陇木村村主任左松介绍,在基地务工的大多是上了点年纪的村民,他们上有老下有孙子,在家门口做工,可以照顾家庭,还可以团结、帮衬邻里。
不仅如此,许多家庭过去紧张的婆媳关系和父子关系,因为在基地务工,都变得和睦。
“不再伸手向在外打工的子女要钱买种子、化肥和人情来往,还可以为子女照顾孩子,省去了子女的负担,子女在外安心打工挣钱。”说起基地对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左松毫不掩饰地夸赞道。
安家寨村民组黄贵忠夫妇和儿媳妇因为没钱用,婆媳关系紧张。现在,黄贵忠的儿子和媳妇在江苏打工,三个孩子交给黄贵忠夫妇照管,老两口在基地打零工,一家人领双份工资,不再因为鸡毛蒜皮的事闹得脸红脖子粗。
六盘水市林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小江介绍,基地进驻这些年,用务工所得的部分收入买年猪等儿子媳妇回家过年的群众数不胜数。一进腊月,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一进家门,高高兴兴,眉开眼笑,一家人其乐融融。
基地的发展,改善了家庭关系的同时,让陇木片区的社会治安一片和谐。
以前陇木村偷鸡摸狗、偷牛盗马的事时有发生,对外形象差。现在,大家都有事做,都有收入,社会治安和谐稳定,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群众腰包鼓起来,日子如蜜甜
“群众腰包里有了钱,想吃啥就买啥。不管你走到哪家,冰箱里装满了新鲜猪肉、蔬菜、水果,日子过得滋润。”左松走访农户时,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在他眼里琳琅满目。
据了解,龙河镇猕猴桃基地规划种植面积00亩,目前投产面积亩,涉及陇木村、龙场村、新院村等5个村的户人。
杜小江调出每年的务工统计,其中,年用工人次多,支付务工费多万元,支付土地流转费多万元,一共多万元真金自银。杜小江算帐说,如果像以前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种植玉米、水稻,这多万元的收入,够老百姓苦种十多年。
基地除草、施肥、喷药、打枝、疏果、授粉、套袋等工序都是来自基地附近的村民完成,每人每天点工80元,每年收入超过一两万元。
基地技术员介绍,打点工高峰期,每天有四五百人上工。以套袋为例,手脚快的村民一天轻轻松松收入两三百元,天都还没黑。
基地的发展,催生出群众吹糠见米的务工收入。除了陇木村,附近其他村的村民也享受着猕猴桃基地发展带来的“红利”,每道工序都有来自周边村的大量村民参与务工。
看到猕猴桃产业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基地比邻的云盘村和新院村村支两委及农户主动找到公司,希望公司流转他们的土地。去年,公司分别在这两个村流转了亩和亩土地,扩大猕猴桃种植面积,带领更多村民分享发展利益。
龙河镇猕猴桃产业发挥了“发展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方”的示范带动作用,让一个个村民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甜日子。
何勇李恒
编辑聂建云
编审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