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猕猴桃 >> 猕猴桃价值 >> 栽植过深,是原因之一猕猴桃 化病,看看
原标题:猕猴桃 化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近年来,猕猴桃 化病在栽植地区不同程度的大量发生,尤其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湿地、河滩地发病率较高,有些新建园的1~2年生小苗也有发病, 化病已对猕猴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一、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病叶叶脉呈淡绿色,其余部分均发 失绿,叶片小,树势衰弱,严重时叶片发白,外缘卷缩枯萎。果实外皮 化,果肉切开呈白色,丧失食用价值,长时间发病还会引起整株死亡。
二、发病原因
1、土壤偏碱性
土壤酸碱度对有效铁的含量影响很大,在pH值为5.5—6.5时,猕猴桃对铁吸收的有效性 。pH值高出该范围后,铁有效性逐步降低,因而偏碱性土壤中的铁不能被猕猴桃根系有效吸收利用。加之猕猴桃为肉质根,根系分布层相对较浅,更易发生缺铁性 化病,因此,在河滩地及国道沿线 化病发病率较高。
2、不合理耕作
一是施肥单一、偏施氮肥,使土壤中多种微量元素供应失调,引起 化病发生。
二是浇水过勤过多、大水漫灌,易造成土壤透气性不良,引起猕猴桃树根部病害,导致树体生理代谢功能紊乱,发生 化。
三是园地土壤耕作层浅,干旱、板结严重,通透性差;建园时苗木栽植过深,根际间土壤坚硬,造成根系缺氧,呼吸不畅,引起树体 化。
四是果园深翻,造成伤根,施肥不当或使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造成烧根,或地下病虫危害,也可诱发 化病的发生。
3、挂果量太大
追求高产,导致结果量严重超标,是造成 化病发生的最普遍原因。一些果园前期叶片生长正常,但后期由于结果生长和营养生长的竞争,新发出的叶片便出现 化症状,而雄株和挂果少的雌株发生 化较少、程度较轻。
4、根部病害
猕猴桃根部病害如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等的发生,干扰和破坏了根系吸收和合成利用土壤中各种矿质营养元素的功能,从而引发生理性缺素症,造成树上叶片 化。
5、高接树 化
大树高接换头后,由于叶面积较少,无法给根系提供所需有机养分,而造成根系生长衰弱,毛细根减少,吸收功能下降,致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营养供给失衡,出现 化。
三、防治措施
1、对症治疗
对缺铁性 化植株,可结合增施有机肥及微生物菌肥,用 亚铁或螯合铁、EM、NEB、 菌等灌根,同时可叶面喷施螯合铁或猕猴桃营养专用液。
果园土壤偏碱可亩施25—50公斤硫磺粉,调节土壤pH值。
对因根腐病诱发的 化植株,在剪除病根、刮除病皮的基础上,选用5%噁霉灵~倍液加生根粉,灌根2~3次。
对根结线虫病或蛴螬危害诱发的缺素 化树,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倍液喷洒根际土壤,杀灭根结线虫,结合剪除病状须根,尽快恢复根系的生理功能。
2、合理负载
美味系列猕猴桃盛果期树亩产量控制在0-公斤,中华系列宜控制在-kg。合理负载,以保持树势健壮。
3、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
注重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做到氮、磷、钾配合,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合。
4、园地选择
土壤pH值在5.5—7.5之间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通透性良好的沙壤土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不宜在地下水位较高,易发生积水的河滩地建园。
5、加强地下管理,果园种草,科学灌水
加强地面管理,实施果园种草,科学灌水,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浇灌或隔行分灌,避免盲目灌水、过量灌水,减少灌水次数,谨防积水。
一般清晨叶片上湿润表明不必灌水。有条件的果园,可采用沟灌、滴灌或渗灌等。(来源:眉县果业中心何丽丽;注:各地气候、环境有差异,技术性文章,仅供参考交流。)
扫一扫,或手指长按上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yinsitanwj.com/mhtjz/19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