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

传承李冰文化丨黄剑华略论李冰治水的贡献与

发布时间:2024/4/11 14:24:22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baidianfeng.39.net/a_zjwd/190603/7189474.html
治水的故事,在上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大禹治水就是从治理岷江开始的。杜宇时代岷江又发生了水患,使鳖灵决玉山,民得陆处。秦并巴蜀之后,李冰是继司马错、张若之后的第三任蜀郡守,在蜀地进行了系统的水利建设,创建了都江堰。民间流传有李冰勇斗江神的神话传说,生动地展现了李冰为民除害的大无畏精神,也充分表达了民众对李冰的崇敬之情。古蜀时代的治水故事在中国历史记载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上,都有洪水泛滥与治水的故事。早在尧舜时代,治水就是先民的一件头等大事。《孟子·滕文公》描述当时的情形说:当尧的时候,洪水横流,四处泛滥,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大地上成为蛇和龙的居处,人们无处安身,低地的人只有在树上搭巢,高地的则挖洞穴而居。可见处境是非常严峻的〔1〕。《史记》记载尧曾公开征求能治水者,当时分管四方诸侯的四岳与群臣都推荐鲧,于是尧付鲧于重任,负责治理全国的水害。鲧殚心竭力治理洪水,传说他甚至偷来了上帝的息壤以填塞洪水〔2〕。鲧治水的手段,主要是采取筑堤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并不能阻挡洪水的泛滥,最终悲壮地失败了。之后大禹继承父业,采用了疏导的手段,继续治理洪水。《史记·夏本纪》记述大禹“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3〕。经过十三年百折不挠的奋斗,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大禹治水的范围相当广阔,从岷江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足迹遍及九州。根据《禹贡》等古籍记述,有的地方水患情形复杂,大禹往返了多次。西蜀岷江就是水患比较严重的地区,《禹贡》中数次提到大禹曾由“岷山之阳,至于衡山”“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岷嶓既艺,沱潜既道”〔4〕,说明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曾花了大量精力对岷江进行过治理,也透露了大禹治水很可能就是先从治理岷江水患开始的。大禹治水的过程中间,有跟随他的本族队伍,也有追随他的其他部族。有学者认为,古蜀国的第二代蜀王柏灌,就率领族人跟随大禹治水,迁往了中原〔5〕。在《古本竹书纪年》等古籍中有斟灌氏的记载,是夏的同盟部族〔6〕。《左传》中也说到了斟灌族与夏王朝的密切关系〔7〕。由此推测,斟灌氏很可能就是迁到中原的蜀王柏灌及其族人。如果说大禹是中华民族的水利工程开山祖师,那么继大禹之后古蜀杜宇时代的治水英雄就是鳖灵了。杜宇是一位很有作为的蜀王,也是古蜀历史上第一位称为望帝的蜀王。《华阳国志》说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杜宇大力发展农业,国力昌盛,对巴人和周边地区也有很大的影响,“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8〕。当时蜀国经常闹水灾,急需治理水患的人才。我们从《水经注》卷三十三引来敏《本蜀论》中可以读到这样的记述:“荆人鳖令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令至汶山下復生,起见望帝……望帝立以为相”〔9〕。扬雄《蜀王本纪》以及其他古籍中的记述与此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有的将鳖令写作鳖灵或鳖泠。杜宇对鳖灵的才干十分赏识,鳖灵在蜀国身居相位之后,便担起了治水的重任。《太平御览》卷八百八十八引《蜀王本纪》说:“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水,使鳖灵决玉山,民得陆处”。《太平御览》卷一百六十六又引《十三州志》说:“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10〕。学者们研究,鳖灵当时治理岷江水患,其治水地点主要有两处,一是开凿了灌县宝瓶口,二是疏通了金堂峡。至于巫峡,形成于地质年代学的第三纪,至今已有数千万年之久,非人力所致,而且属于巴国范围,说鳖灵凿巫山,显系附会。史料说的玉山,为湔水发源地以北的九顶山,逶迤而南至灌县城西北,亦称为玉垒山。《水经注·江水》记述说:“江水又东别为沱,开明之所凿也”〔11〕。由此可知鳖灵凿开的玉垒山,也就是灌县宝瓶口两边的虎头岩及“离堆”,使岷江于此一分为二,将外江作为岷江主流,而将内江(即人工开凿的柏条河)分流汇入沱水。这是一个因地制宜的极其高明的举措,抓住了治理岷江的要害,开启了创建都江堰伟大水利工程的先声。鳖灵治水,在水利工程技术方面,有着许多创造性的举措。比如成功地凿开了宝瓶口坚固的虎头岩与离堆,又比如今天我们在都江堰看到仍在使用的杩槎与竹笼,即起始于鳖灵治水的古蜀时代。杩槎是一种用木料做成的三角形架,立于水中镇以石块,成排累叠可起到固堤截流等作用。竹笼装卵石置水中,可用于截流壅水垒筑堤坝。这些行之有效的技术对后来的蜀国治水者影响很大,开明九世迁都于成都后,在治理河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即采用过类似的技术。考古工作者近年来在成都市发现了一些春秋时期的水利设施和治水工具,比如在成都指挥街遗址春秋文化层内发现了类似于竹络笼石的竹编拦沙筐,还发现了一排木柱桩,该遗址临河,说明竹编拦沙筐与木柱桩均与治水有关。在成都方池街遗址还发现了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用黄泥和卵石砌筑的防洪排泄工程。这些都说明了古蜀时代对水利工程的重视。这些水利工程技术,对古代蜀人特别是成都平原上蜀人的生产和生活,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鳖灵治水,不仅在杜宇时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也为后来开明王朝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水利基础,而且为战国末叶蜀郡太守李冰治水修筑都江堰提供了先例和经验,无论对古代蜀国和中华文明来说都有着深远而又重要的意义。李冰治蜀的作为与贡献秦并巴蜀之后,便开始了对蜀地的经营。在政治措施上,秦采用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用的统治方式,在蜀地驻防大量军队,并大量从秦国本土移民入蜀。为了加强对蜀的控制,秦采取的另一个重大措施,是仿照咸阳的模式大力修筑了“周回十二里、高七丈”的成都城。同时还修建了周长七里高六丈的郫城和周长六里高五丈的临邛城,此外,据载还修筑了江州(今重庆)城和阆中城。这些城市的修建,给秦提供了驻守和控扼蜀地政权的便利,同时也促进了盐铁等工商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到李冰担任蜀郡守的时候,蜀地大局已定,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便成了李冰要做的头等大事。李冰是继司马错、张若之后的第三任蜀郡守,其上任时间大概在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年)张若离蜀调任黔中郡守的时候,下限时间应在其后任“金”于始皇九年(公元前年)接任蜀郡守之前。李冰长时间担任蜀郡太守,为其在蜀中施展才能大干一番事业提供了条件。史籍称李冰“能知天文地理”,是一位具有真才实学的奇才。李冰治蜀事迹甚多,涉及经济建设诸如水利、交通、盐业等许多领域,都有非凡的建树,特别是在水利建设方面,更是功绩卓著。不论是当时或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来评价李冰,都称得上是古代中国最有作为最有贡献最富影响的一位地方官员,是世界水利史上一位青史留芳的了不起的人物。李冰在蜀地进行的水利建设是多方面的,据古籍记载,大致有:创建都江堰,疏通成都二江,开凿羊摩江,开凿石犀溪,疏通洛水,开通笮道文井江,凿平南安溷崖、僰道崖滩,平掉雷垣险滩、盐溉险滩等。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着眼于综合利用,使水利工程兼顾到防洪、灌溉、运输等多方面的功能和效益,受益于当世,更造福于子孙后代。在李冰进行的众多的水利建设中,最伟大的创举便是他领导修建的都江堰。正是有了这一堪称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的杰作与典范,李冰的生命价值才获得了真正的升华,才有了超越时空的不朽。都江堰是大型的综合水利设施,亦是现在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其最关键的渠首枢纽主要由宝瓶口、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三大主体工程组成。鱼咀分水堤是都江堰顶端的分水工程,平面形状如同大鱼嘴,因以得名。其后为分水堤,又称内外金刚堤,将奔泻的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干流,用以泄洪排沙,内江则以引水灌溉为主。古籍说李冰“壅江作堋”,即是指这一具有分流泄洪排沙功能的创举。飞沙堰是紧接鱼嘴分水堤尾部的泄洪道,具有显著的排沙作用而得名。历史上,鱼嘴分水堤与飞沙堰曾因水势、地形和其他客观因素而有过变动,体现了对渠首枢纽工程最佳位置的探求。宝瓶口是在玉垒山末端开凿的内江进水口,其原有缺口早在鳖灵治水的时候就已形成雏形,李冰于此对离堆作了进一步开凿。这里岩体坚固异常,是整个都江堰建设中最艰巨的工程,根据古书记载李冰治理僰道江流时“崖峻岨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岩,犹有赤白玄黄五色焉”〔12〕,由此推测开凿离堆时可能也采取了火烧之法,使岩石发生脆变与裂缝,当时铁器的普及使用也为施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经过长时间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一个宽约20米的“灌口”终于凿成了。这个坚固而又奇妙的内江进水口,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内江流量,常年累月保持稳定状态。岷江水由宝瓶口进入内江后,便顺应其居高临下的地势,不断分流,形成扇形自流灌溉系统。当宝瓶口的进水量饱和后,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都拒之口外概不容纳,使成都平原不至于遭受水灾。干旱时,宝瓶口仍从岷江分流吞进相对充足的水量,以保障成都平原的灌溉、运输、生活等方面用水,这是多么神奇的天然佳构。都江堰也带动了支流水系的治理,正如常璩所说,李“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13〕。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六引《古今集记》与《益州记》也说:李冰作大堰于此,“自禹治水之后,冰能因其旧迹而疏广之”“是以蜀人旱则借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又引《堤堰志》说“灌溉蜀郡田畴以亿万计,蜀用富饶,号称陆海”〔14〕。正是有了这一布局合理、天人合一的系统水利工程,才为天府沃野提供了水旱从人的保证。当古代世界的许多水利工程都已成为考古学家们发掘研究的遗迹,古老的都江堰却依然青春焕发充满活力。元代至元年间,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可马·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来到成都,对川西平原上的河流水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说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只是间接地称赞了都江堰,那么清朝同治十一年(公元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游览了都江堰之后,发出的则是由衷的赞叹了。他情不自禁地写道:“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5〕。我们相信,对于这样的评价,都江堰确实是当之无愧的。都江堰两千多年来始终如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最重要的秘诀就是,这是一项天人合一的科学的综合水利工程,它顺应了自然规律并将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它乘势利导,因地制宜,使野性十足的岷江成了驯化的造福于民的江流。李冰创建都江堰后留下的水经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和治河八字格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笼石作堤和设立石人测量水位,以及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在渠首使用杩槎截流,清明举行放水仪式等等,为后来的人们积累了一套成熟的管理经验。这些经验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化科技含量。即使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来看,这仍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河管河办法。如今,当我们走上横跨岷江的竹索桥,或登上离堆李冰祠庙内的观澜亭,俯瞰浩荡的岷江依从人们的意志,千百年来一直水旱从人浇灌着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不能不为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一古今闻名的伟大创举而深受感动。都江堰不仅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结晶,更是天府之国灿烂的内陆农业文明的一个骄傲。李冰治水的神话传说与意义李冰在修建都江堰之前,曾对岷江水系和山川地貌作了大量的实地调查,这对都江堰因地制宜的总体规划显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修建过程之中,李冰亲临指挥调度,特别是工程遇到困难之际,更显示出了李冰过人的胆识和魄力。都江堰不仅是古代科技与聪明才智的结晶,更是意志与人格力量的体现。古代传说,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曾与江神进行了大无畏的搏斗。《水经注》卷三十三引《风俗通》对此就有一段精彩的记述:“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江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冰以其女与神为婚,径至神祠,劝神酒,酒杯恒澹澹,冰厉声以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牛斗于江岸旁,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疲极,当相助也,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也”〔16〕。常璩《华阳国志》卷三也记述了相似的传说,李冰在率领军民凿平由于水流漂疾经常为害舟船的溷崖以通正水道时,“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中与神斗,迄今蒙福”〔17〕。常璩的记载有点简略,虽然传说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讲述的内容和《风俗通》则基本是一致的。李冰斗江神虽是神话传说,却透露了丰富的信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二千多年前生动而又传神的情景。李冰大兴水利,为民除害,斗智斗勇,豪气冲天,终于大获全胜。《太平广记》卷二百九十一引《成都记》有一段比《风俗通》更为精彩的描述,李冰入洪水中与江神相斗,江神先化为蛟,又变作牛,情形紧张,动人心魄,“冰乃入水战蛟,已为牛形,江神龙跃,冰不胜。及出,选卒之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必亦为牛矣,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遂吼呼而入。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于上,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毙。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李冰在数百名武士相助下,吼呼而搏,终于除掉了兴风作浪的江神。到了唐太和五年,发生了特大洪水,李冰又化为神龙,与江神斗于灌口,使成都平原得以免遭水灾〔18〕。之后,五代时期杜光庭《录异记》、北宋张唐英《蜀梼杌》、黄休复《茅亭客话》等著述中,皆以生动的文笔记述了李冰显灵再斗江神的故事。我们由此可知,以前的神话传说和民间附会,已经上升为文人的雅谈,李冰已成为庇佑蜀地人民免除水患的神化的象征。这些家喻户晓的传说,无疑神化了李冰的人格。在人们的心目中,像李冰这样全心全意造福于民的人物,如同一座高大的丰碑,无论怎样夸张他的神勇都不过分。李冰正是这样合情合理地被描绘成了一位智勇超群、斩除江神的千古不朽的世纪英雄。与之相适应的是祭祀李冰的活动,也成了秦汉之后同蜀地水利建设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灌县、成都、什邡,乃至贵州遵义等许多地方,都建立了李冰祠庙。年春整修都江堰渠首工程时,从鱼嘴外江一侧江底出土了两个石人,其中之一为李冰像。这尊通高2.9米、肩宽0.96米、重达4.5吨的圆雕造像,胸前刻有“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右两袖上刻有“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江椽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镇)水万世焉”〔19〕。建宁元年为公元年,是东汉灵帝年号,说明东汉时期对李冰就已有了官祭活动。以后历代祭祀不断,宋朝开宝七年(公元年),李冰被正式册封为“广济王”〔20〕。《元史》卷三十四记载,至顺元年(公元年)李冰被加封为圣德广裕英惠王〔21〕。据《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群祀考》记叙,到了清代雍正五年(公元年),李冰又被封为敷泽兴济通佑王。李冰祠庙在各处也呈滥觞之势,成为取代各地水神河伯的祭祀对象,据统计清代民国新建的李冰祠庙竟多达座〔22〕。这反映了官府与宗教势力对李冰神灵的利用,更表达了李冰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广大群众对李冰的崇敬之情。李冰一生都在兴修水利,晚年的导洛治绵大型水利活动是他为蜀地百姓做的最后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由于劳累过度而以身殉职,死后就葬在什邡境内可俯瞰洛水的章山之上。《蜀中名胜记》引用《开山记》和古《蜀记》等资料说,李冰是成仙飞升了,“藏衣冠于章山冢中”,当地有升仙台,即为李冰飞升之处〔23〕。成仙飞升,当然只是一种传说,反映的则是人们对李冰的崇敬和怀念。任何一个有血肉之躯的人,其生命都是有限的,李冰也不例外。但他所创建的造福于千秋万代的水利事业,却使他的精神和生命都获得了升华,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心中,可以称为真正的不朽了。注释:〔1〕参见《孟子译注》(杨伯峻编著),第页,中华书局年1月第一版。〔2〕参见袁珂《山海经校注》,第页,巴蜀书社年4月第一版。〔3〕参见[汉]司马迁撰《史记》,第1册第51页,中华书局校点本,年9月第一版。〔4〕参见[清]胡渭著,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第页,第页,第页,第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5〕参见谭继和:《禹文化西兴东渐简论》,《四川文物》年第6期第12页。〔6〕参见《古本竹书纪年》,第53~54页,载《帝王世纪·世本·逸周书·古本竹书纪年》,齐鲁书社年1月第一版。〔7〕参见《左传全译》(王守谦等译注),下册第页,第页,贵州人民出版社年11月第一版。〔8〕参见[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第页,巴蜀书社年7月第一版。〔9〕参见[北魏]郦道元撰,王国维校《水经注校》,第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年5月第一版。〔10〕参见[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第4册第页,第1册第页,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年2月第一版。〔11〕参见[北魏]郦道元撰,王国维校《水经注校》,第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年5月第一版。〔12〕参见[北魏]郦道元撰,王国维校《水经注校》,第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年5月第一版。〔13〕参见[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第页,巴蜀书社年7月第一版。〔14〕参见[明]曹学佺著《蜀中名胜记》,第79~80页,重庆出版社年10月第一版。〔15〕参见《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男爵书简》,转引自王纯五《国际友人眼中的都江堰》,都江堰市文史资料第十四辑,第99页。〔16〕参见见[北魏]郦道元撰,王国维校《水经注校》,第~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年5月第一版。〔17〕参见[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第页,巴蜀书社年7月第一版。〔18〕参见《笔记小说大观》,第4册,第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年4月第一版。〔19〕参见四川省灌县文教局《都江堰出土东汉李冰石像》,《文物》年第7期,第27~28页。〔20〕参见传世藏书《文献通考》卷九十,第一册第页,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又见《宋史》卷一百五,清代武英殿本《二十五史》第7册第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影印出版,年12月第一版。〔21〕参见[明]宋濂等撰《元史》,第3册第页,中华书局年4月第一版。〔22〕参见罗开玉著《中国科学、神话、宗教的协合——以李冰为中心》,第~页,图表8,巴蜀书社年3月第一版。〔23〕参见[明]曹学佺著《蜀中名胜记》,第页,重庆出版社年10月第一版。黄剑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更多新闻乡村振兴丨都江堰市创新推出价格指数保险财政还给补贴猕猴桃种植户们有福啦!走基层|扎实开展省委成都市委全会精神宣讲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在都江堰市落地生根脱贫攻坚丨从“输血”援助到“造血”支援——都江堰市对口支援康定市发展特色农业两周年纪实牢记总书记嘱托·交出新时代答卷丨抢抓重塑发展空间机遇都江堰市书写区域协同发展新篇章传承李冰文化丨彭邦本:都江堰——人类水文明的丰碑主办:都江堰市新闻中心主编:赵龙魁执行主编:张伟责任编辑:王绯值班编审:王泽阳编辑:周鸿雁作者:黄剑华图片:潘立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每日都江堰DNC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yinsitanwj.com/mhtxg/28220.html
------分隔线----------------------------